尋神探韻“人間道”

船 夫

  

尋神探韻“人間道”

    ——錢浩程人像攝影展

    “人間道”人像攝影展

    開幕日期:6月16日下午三時

    展覽日期:6月16至25日,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

    展覽地點:旅遊局利斯大廈展覽廳

    雖 然浸淫於“影藝”的日子尙淺,然而總有那一點點的感悟,否則浮沉影藝海洋的時光豈不白過?對於任何範疇的藝術而言,都有兩個階段,先是技,後才是藝。技是 要掌握的基本表現能力,必須要嫻熟地使用技,才能從作品中傳達創作者的感情。能於作品傳情的,便到達藝的境界了。莊子說: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進乎技矣!” 如果只停留在技的層面,那充其量只能當一名出色的“匠”,悟其道,盡其藝,方能稱之曰“師”,那麼攝影師應怎樣體現他的藝術境界呢?

    達 文西畫蛋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的了,但要是達文西只懂畫蛋,那麼縱使他畫上一千隻一萬隻也成不了大師;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之所以成為藝術珍品,在於達文西能表 現出人物的神韻來,其他偉大畫家的著名作品亦莫不如是。因此,能在作品中體現人物的神韻,或是從景或物中體現出人類的精神來,那就是好作品,就是大師手 筆。攝影photography本來就是用光來作畫的意思,也就是與繪畫屬同一模式的藝術,也應該膺服於這原則。然而繪畫與攝影兩者卻有着本質上的不同, 前者是加法的藝術,後者卻是減法的藝術。

[Read more…]

在家中擺拍靜物

《花與果》

    不是天天的天氣都那麼好,也不是天天都有活動可供拍攝,更不會天天都有空到街上逛,去尋找拍攝靈感。要是你也像筆者一樣,每天起碼要拍一張合格的照片作功課,向自己交代,於是你會發覺,在家中擺拍靜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
    在 家中擺拍靜物不像在影樓般拍攝那麼設備齊全,但其實只要有一張背景紙,一盞檯燈,就可以拍出不錯的效果來。說到擺拍,首先當然要在“擺”上下功夫。拿來拍 的東西,要怎樣拍才好看呢?其實只要擺得符合構圖原則,看上去又順眼便可以了。其次要說到的就是用光的問題,通常以使用一盞檯燈來說,那就算是單一光源 了。單一光源造成的效果是受光的一面亮,逆光的一面暗,在照片上出現反差極大的效果,除非你特別的想拍攝這種效果,否則這種效果其實不太好看。况且,拍攝 靜物通常是講究細節的表現,要是逆光的那面太暗而看不清細節,那就不算是一幅好的靜物照片了!這時,你需要的是一張能將光源反射到逆光暗位的白色卡紙,這 能避免畫面上出現大反差。

[Read more…]

冷調的美麗景色

《冷調中的金光》

    冷調的景色,是指拍攝的照片呈現偏冷的色調,這種偏冷色調總體表現為各種深深淺淺的藍色。當然,如果要說得更學術一點,可以有“冷色調的亮 度越高——越偏暖,暖色調的亮度越高——越偏冷”等的高深理論,但這篇小文章就沒有必要弄得那麼複雜了,冷調的景色就專指拍攝偏藍色調的照片吧!

    首先,偏藍色調出現的環境,必然是在太陽還未冒出來,又或是太陽下山後不久。太陽未冒出來時,天空雖然還未亮,但在長時間曝光的條件下,也能獲得清晰的細 節;太陽下山後不久,天色還未全黑,天色由淺藍向深藍轉化,大約有二十至四十分鐘(看是甚麼季節而定),還可以用慢一點的快門來捕捉遠近的層次。在這兩個 時段拍出來的景色,就會帶着一點點藍色調,這就是冷調了。

[Read more…]

用慢快門捕捉色彩與動感

晨光熹微

     怎樣才算是慢快門呢?其實快與慢是相對的,不同焦段鏡頭的快與慢亦有所差異,但基本上說,快 門速度的數字少於鏡頭焦距的數字(即低於安全快門),那影像便很容易出現顫抖的現象(俗稱手震),那便算是慢快門了。而一支200mm的鏡頭,安全快門是 1/200秒,比起一支50mm的鏡頭,要求的安全快門才1/50秒,似乎是高速了很多,但前者若是低於1/200秒,便需接在三腳架上才不輕易出現手 震,不比50mm的鏡頭,1/60秒還相當穩定,還算是快快門呢!

     然而這裡所說的慢快門,只針對長時間的曝光模式而言,大抵是 1/20秒到20秒左右的曝光時間。長時間曝光少不了細光圈與三腳架。因為用了細光圈,曝光的時間自然增長了,所能吸收的光線亦多了,而一些平時我們肉眼 察覺不到的色彩亦能記錄下來;因為有了三腳架,照相機的穩定性大增,再長的曝光過程亦不會出現影像顫動的現象。而運用細光圈加上長時間曝光,景深夠寬,色 調夠濃,最適合用來拍攝黃昏色調與都市夜色等風景,特別是一早一晩的魔幻時刻的捕捉,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
[Read more…]

HOYA 135mm/2.8試拍

最初玩老鏡時,手上衹有兩支尼康接口的鏡,一長一短,其中長的一支就是HOYA 135mm/2.8。

初嚐老鏡,乍見其色彩與銳度均愛不釋手,因此這支日本牌子的老鏡一路伴我走過不少攝影初期的歲月。

下邊的照片是比較早期的作品,因為這支鏡頭我早已放入玻璃飾櫃,作為供奉的展覽品了。

[Read more…]

Pentax SMC Takumar 135mm f/2.5

Pentax  的 SMC Takumar 135/2.5,又有一個花名叫超級大姑媽135/2.5,這當然是從它的英文名音譯過來了。盡開光圈時的模樣,也足夠嚇死人的!

[Read more…]

Meyer-Optik Goritz Primotar 50mm f/2.8試拍

Meyer是我近年來最喜歡用的老鏡牌子,還要是三組四片鋁質外殼的那些老鏡頭,總覺得這類鏡頭銳度又高,立體感亦強,這次介紹的是這支Meyer-Optik Goritz Primotar 2.8-50。

這支是一支很可愛的鏡頭,本身體型己偏小,像一隻壓扁了的白蘭氏雞精,加上前沿部份的設計給修成弧型,看上去圓呼呼憨頭憨腦,怪有趣的;此外,外殼又有黑色花紋作飾,像斑馬一樣的殼,真的挺可愛。不過,還是試試它能拍出甚麼才是正題。去片!

[Read more…]

CZJ Tessar 50mm f/2.8試拍

這支是本人早年最喜歡的鏡頭,那時剛開始從日本手動鏡頭轉過去德國的手動鏡頭,這是第一支入手的,也是使我攝影技巧上到另一個台階的鏡頭。

這支是一支東德鏡,至於東德鏡和西德鏡的故事和大量的數據,在這裡我便不贅述了,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://www.ecpz.net/viewthread.php?tid=12151&page=1#pid159573

[Read more…]

Kilfitt Makro Kilar D 40mm f/2.8 試拍

這是一支電影鏡,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微距1:1的鏡頭,光圈最大2.8,最近對焦距離5cm。

Kilfitt是由Heinz Kilfitt創辦的獨立光學鏡頭生產廠,在1950-1960年代是相當優秀的鏡頭生產廠,以生產微距鏡頭和長焦鏡頭出名,並生產了世界第一隻微距鏡頭Kilfitt Makro-Kilar E 40/2.8,就是上邊見到的這支。

[Read more…]

Canon FD 85mm f/1.8 S.S.C試拍

這是一支在沒有紅圈L鏡年代時,代表Canon造鏡科技的一個里程碑。那個時候還未有螢石濾鏡的出現,一切過濾雜光的工作就交給鍍膜了。這支鏡既是Pre紅圈的身份,還有那無敵人像鏡——85mm的焦段,配上1.8f的大光圈,還可以近距(非微距)拍攝,散景也還不錯,效果就如上邊那支冰糖葫蘆般優秀。

[Read more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