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現濕版攝影古法過程

有無想像過連菲林都未出現的年代是如何去拍攝人像相嗎 ? 國際攝影及電影博物館(George Eastman House)拍下影片,為大家示範一種近乎失傳的古法攝影技術 – 濕版攝影(tintype photographs), 濕版法將藥水塗在光滑的銅版上作為感光元件(後來發展出將藥水塗在玻璃上的Ambrotype攝影法),喬治更模仿出當年的影樓,這個年代當然亦沒有發明出閃光燈,所有影樓都會設置在閣樓上,以天然光作照明,由於濕版法的感光效能很低,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,所以需要借助架子來固定被攝者的頭顱,避免在曝光過程中出現晃動。

 

來源:PetaPixel

 

 

重現1850年代的Ambrotype攝影法

Ambrotype (玻璃乾板)攝影法源於1850年代,它將影像鎖定在一塊正面形的玻璃,這種攝影方法就是菲林的前身。最近攝影師哈里泰勒(Harry Taylor)就用這方法拍攝了三幅人像作品,恩格都是首次看到這種拍攝技術,過程都幾複雜架~~

來源:f stoppers